以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搭建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08-18 11:52:51| 浏览次数:
8月17日,为期3天的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闭幕。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围绕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
为了让机器人和技术人员尽早适应场地,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将这场由人与机器人共同演绎的运动会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北奥集团进行了长达90天的筹备工作。从机器人足球比赛的每一平方米草地,跑步比赛的每一圈跑道,到分拣机器人将要取用的每一盒胶囊药剂,礼仪机器人搬运的每一个行李箱……这些都是北奥集团一次又一次反复推敲细节、精益求精的结果。
赵东伟:今年是人形机器人运动的爆发年。从年初亦庄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到后来的宇树科技格斗赛,全国各地类似于人形机器人单项比赛层出不穷。但是北京市这次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仅是国内首次,国际上也是第一次。举办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检验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水平,例如,它的跑步能力、运动能力、跳跃能力等;第二是通过运动会搭建一个国内国际之间交流合作的竞技平台,并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第三是希望通过运动会带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赵东伟:首先,这次运动会报名远超组委会的预期。组委会预估有100支队伍报名,实际上最后有280支队伍参赛,他们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参赛队伍覆盖面非常广。其次,参赛机器人的品牌已经有127个,包括天工、宇树、加速进化等。另外,参赛机器人的数量和相关的赛队人员也非常多,一共有超过500台机器人同场竞技,相关技术服务和保障人员超过2000人。
为保障如此规模的赛会能够顺利举办,组委会首先提供了现代化的赛群基地,能够让参赛运动员提前进入参赛状态。比如,对“冰丝带”奥运场馆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合机器人赛队的竞技环境,同时我们也为赛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比赛。
《金融时报》记者:与传统的体育赛事相比,机器人比赛对场地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赵东伟:目前机器人对竞赛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光线的敏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举例而言,我们原本设计田径类的赛项在鸟巢举办,但是考虑到8月份北京雨水天气比较多,而雨水对机器人有影响,有可能会使电子元器件短路或者操控失灵。组委会最终确定将所有的竞赛类赛项都设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不会受到天气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影响。再比如,机器人本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热量,当环境空气湿度过高,或温度过热,会对机器人产生影响,导致运动困难,而且光线也会影响它对物体的识别。除此之外,我们也对场馆进行了一些适应性的改造。
赵东伟:本次机器人运动会共设四大类24个小项,分别是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和外围赛。田径赛项里有100米、1500米和4×100米接力跑比赛以及跳高、跳远、体操、武术、足球等。此外,还有物料搬运、药品分拣、酒店服务等场景类赛事,赛项非常丰富,都值得观看。
我观看的是足球赛,机器人足球比赛不仅考验机器人的个体能力,也考验机器人团队整体的算法和策略。本届运动会实现五对五全自主控制的机器人足球赛,此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三对三,即6个机器人全自主同场竞技的比赛,这次比赛达到10个机器人同场竞技,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首创。
《金融时报》记者:整个赛事对我国机器人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赵东伟:我们希望运动会能够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赛事本身对机器人个体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验,有助于提升机器人的研发设计水平。同时,赛事也搭建了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产业内取长补短,国际上先进的机器人和技术能来国内进行交流,同时我们也能够把优秀的经验向国外传递,实现产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