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的歼-10C 性价比与性能兼备
发布时间:2025-05-11 16:09:47| 浏览次数:
歼-10C作为一种第四代半战斗机,其性能和定位经常被拿来与欧美俄的同级战机相比较。在全球战斗机谱系中,歼-10C大体相当于美国F-16 Block70/72(即F-16V型)、法国“阵风”、欧洲“台风”EF2000、俄罗斯苏-35S,以及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 Block III等机型。
接下来将歼-10C与这些代表性战斗机进行对比,分析它在世界同代战机中的技术水平和战术定位。
美国F-16“战隼”可以说是歼-10的“假想敌”和参照对象之一。歼-10的设计初衷就有标杆F-16之意,而最新的F-16V通过升级AESA雷达和航电,也被视为第四代战机的标杆。二者都是单发中型多用途战机,机体尺寸和气动布局相似,但歼-10C比F-16稍大,采用鸭翼布局。在航电方面,F-16V配备了AN/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和多目标能力与歼-10C所配雷达属于同级别。F-16V也加装了新的驾驶舱显示系统和头盔瞄准具,使态势感知和格斗能力与歼-10C相当。武器上,F-16V主要使用美制AIM-120C7/D中距导弹和AIM-9X格斗导弹,性能上略逊于PL-15/PL-10的组合或大致相当。
因此在纸面数据上,歼-10C与F-16V可谓伯仲之间。不过二者各有优势:歼-10C的PL-15导弹射程更远,给其BVR作战带来潜在优势;而F-16V的发动机推力和载油可能稍大,续航能力稍胜。成本上,歼-10C明显更低廉,新造机型单价约4000-5000万美元,而F-16V则在7000万美元以上。伊朗军方人士曾评价,歼-10C的性能可与F-16比肩甚至更优,但价格却只是后者的一半。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歼-10C常被视为“平价版的F-16替代方案”。
法国“阵风”战斗机是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机的代表,与歼-10C在年代和定位上都有可比之处。阵风比歼-10C稍大且采用双发,具备更长的航程和更大的武器载荷。阵风的航电系统非常先进,配备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在态势感知和电子对抗方面享有盛誉。其机动性能也非常优秀,号称在中低空格斗时可以轻松维持9G机动。相比之下,歼-10C在电子战精细化和多传感融合上可能略逊于阵风的成熟度。
但歼-10C也有自身优势:PL-15远程导弹射程可能超过阵风所用流星导弹的100~150公里级射程;歼-10C的推重比和翼载接近阵风,在无外挂格斗状态下敏捷性不相上下;成本上,阵风极为昂贵,而歼-10C经济实惠。印度对阵风的采购案中,每架阵风全套成本高达2亿美元以上。反观巴基斯坦采购歼-10C,甚至以不到1亿美元的单价获得了阵风相似的作战能力。
从实战记录看,阵风已经在中东等地多次出战,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多面手能力;而歼-10C尚未有真实战绩。若两者在假想对抗中交锋,歼-10C未必会处于下风。尤其在超视距阶段,歼-10C完全有能力先敌发射PL-15压制阵风。在近距格斗中,两者机动和格斗弹性能接近,胜负可能取决于飞行员水平和态势感知。这两款战机的比较可以总结为:阵风更侧重于多用途和强电子战能力,以及双发带来的持续作战和生存力;歼-10C则以更低成本实现了主要空战性能指标的对标,在局部性能(如导弹射程)上还有所超越。
欧洲台风战斗机是典型的双发制空战斗机,被视为第四代半战机中的翘楚之一。歼-10C与台风在设计理念上略有不同——台风强调高速、高空制空和超视距作战,歼-10C则是多用途均衡发展。但在许多具体参数上,两者有颇多可比之处。台风采用双发,最大起飞重量约23~24吨,有13个外挂点,号称可实施超音速巡航。歼-10C单发,最大起飞重量19吨出头,外挂点11个,不具备常规超巡能力。就航程和持续作战来说,台风凭借双发和更大内油,在续航力上占优。
在雷达电子方面,目前最新批次台风也加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个稍多,探测性能略胜一筹。双方所配远程空空导弹分别是欧洲流星和中国PL-15E,外销版射程都在约150公里上下。因此在超视距空战性能上,两者可以说不相伯仲,台风的传感器略好,歼-10C的导弹略远,实际效果要看交战态势。机动性方面,台风的气动设计和推重使其机动性能极佳,尤其在高空性能上优于歼-10C;歼-10C则在中低空敏捷性上不逊。总体评价,台风在续航、全向多用途作战、机动能力、制空持久战上强于歼-10C,但差距并不悬殊,尤其是在空优格斗能力上二者基本相近。
需要指出的是,歼-10C在一些技术上甚至后来居上:台风早期并未集成头盔瞄准和红外前视系统,后来才升级,而歼-10C一开始就有完善的头盔瞄准和IRST;台风没有内置电子战吊舱但具备较强的综合电子战套件,歼-10C虽电子战能力稍弱但可以通过外挂增补。两者对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双发重型”与“单发中型”的差异。如果撇开成本因素,台风总体作战效能略高于歼-10C。但考虑到价格和出口限制,歼-10C的性价比明显更优。
苏-35“超级侧卫”是俄制第四代++重型战斗机,也是空军曾引进过的机型。将歼-10C与苏-35对比,实质是轻型新锐与重型传统的对决。苏-35的优势在于其平台大、航程远、动力强、机动性突出。它空重接近19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4吨以上,载油和载弹都非常可观。双发AL-41F1S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4.5吨,两台合计近29吨推力,使苏-35拥有极高的推重比,可轻松超音速巡航和做出眼镜蛇机动等过失速动作。此外苏-35配备了矢量推力喷管,在低速格斗时有独到优势。
相比之下,歼-10C无论尺寸、航程还是发动机推力都明显不及苏-35。但是歼-10C的优点在于现代航电和武器。苏-35虽经过升级,但其N035“雪豹-E”雷达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上不如歼-10C的AESA先进,在多目标跟踪和抗干扰方面稍逊。而且苏-35的机载电子设备大多为俄罗斯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水平,座舱显示和数据链能力不如歼-10C这样服役于2010年代末的新机。西方分析称,中国的歼-10C凭借更好的数据链和航电,在内部模拟对抗中曾占据上风,甚至据传“碾压”了苏-35。
另外,在超视距空战中,苏-35现役的主要空空导弹是R-77-1,中距射程约110公里,尚未普遍装备更远程的新型导弹;而歼-10C使用PL-15,射程优势明显。这意味着歼-10C可能在远距离就对苏-35形成攻击威胁,而苏-35必须设法迫近才能反击。同样,苏-35虽机动性超群,但歼-10C的PL-10/头盔瞄准使得后者在格斗时也有“一击必杀”的可能。
因此,如果让两者空战,苏-35未必能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反而可能受制于歼-10C的信息化攻势和长程火力。当然,苏-35的强项是耐久作战和载弹优势,如果是在高强度持续作战中,歼-10C在航程和载荷方面会显得吃紧,需要更多架次或加油支援才能完成苏-35单机的任务量。在防区外打击任务上,苏-35可挂载大型反舰或对地导弹,而歼-10C载重量有限。这些都使得两机在用途上有所区分。
从总体排名上看,苏-35作为重型战机,其空战性能原本强于典型轻型机,但由于年代和电子技术差异,歼-10C在信息化战力上反而后来居上。有评论认为歼-10C代表了“中国自主研制战机的长足进步”,在一些内部演习中压倒了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5。这一结论虽未经官方证实,但可以反映出歼-10C在中国空军眼中的地位:它并不输给曾被寄予厚望的苏-35,甚至更受中国飞行员青睐,因为航电更先进、维护更便利。对于国外空军而言,歼-10C也提供了一个比苏-35更经济且技术更新的选择。
JF-17“枭龙”Block III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轻型战斗机的最新改进型,经常被拿来与歼-10C一起讨论,特别是在一些可能购买中国战机的国家的选型中。从档次上,JF-17是一款中轻型廉价战机,定位低于歼-10C。Block III版本给枭龙加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头盔瞄准和PL-15/PL-10导弹等,使其在航电和武器上部分接近歼-10C水平。
但平台先天限制依然明显:JF-17采用俄制RD-93发动机,推力约8.3吨,不及歼-10C的WS-10B(13吨级);最大起飞重量约12.7吨不到歼-10C的三分之二,挂点7个可挂载约3.5吨武器,载荷和航程均弱于歼-10C。这意味着JF-17在执行空战或对地任务时,无论携弹量还是留空时间都有限,更适合作为防空截击或轻型攻击机使用,而难以承担高强度的制空夺控任务。
在性能方面,JF-17 Block III虽然也装备了AESA雷达和PL-15导弹,但由于雷达口径更小、航电冷却和供电能力受限,其雷达探测能力和连续波束工作能力应低于歼-10C的更大雷达。此外,枭龙的机体较小,改进潜力有限,未来升级空间不如歼-10C。两者最显著的差异还是在价格:JF-17 Block III造价据报道约3000万~4000万美元一架,而歼-10C约6000万美元。
因此对于预算有限又希望升级战机的国家,JF-17提供了一个“物美价廉”的基础方案,而歼-10C则面向更高要求的用户。以孟加拉国为例,就权衡过采购16架歼-10C还是购买一批JF-17的选项。如果从作战效能考虑,歼-10C无疑远胜枭龙,但如果从成本和国情考虑,JF-17也许更合适。这反映在巴基斯坦空军的实际选择上:巴空军高低搭配,同时列装了大量JF-17用于日常防空和对地,另一方面又引进歼-10C约3个中队用于应对印度的高端威胁。
综合评价,歼-10C在全球战机排位中属于“次顶尖”行列,仅次于隐身五代机和少数顶级四代半重型机,明显优于像JF-17这类低端战机。正因如此,歼-10C成为许多国家考虑替代老旧机型的理想方案,在国际市场上与F-16V、阵风等同台竞争。
一款战斗机除了技术性能,造价和使用成本也是重要考量。歼-10C由于性能先进且定位中型,价格相对中等,具备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官方未公布歼-10C的具体单价,但可通过对比和外媒报道进行估测。有伊朗媒体在2023年援引消息称:“歼-10C单价约4000万美元,采购100架需40亿美元”。这一数字大致与防务分析界的推算一致。考虑CPI和性能,歼-10C单机价格很可能在3500万~4000万美元范围内(不含备件弹药)。这个价格比美国F-16V Block70报价(约6500万美元)要低得多,也低于法国“阵风”出口价(印度采购阵风含武器约2亿美元/架)。可以说,歼-10C在国际市场上属于“高性能但价格适中的”选项。
造成这一价格较低的原因一是中国本土制造成本和人工费用较西方低;二是中国可能以较薄利在推动战机出口以占领市场(不附带过多政治条件)。此外,歼-10C已经有国内大批量产,规模效应摊薄了研发成本。当然,需要注意报价通常不含武器弹药和培训。若加上全套武器(导弹、吊舱)和后勤支持,歼-10C出口合同的每架总价可能在5000万~6000万美元左右。
全寿命使用成本方面,歼-10C采用单发设计,相比双发战机维护成本低一些。发动机太行设计寿命据称达3000小时左右,需要中修和大修,但不至于像早期俄制发动机500小时就换,可靠性上去了。电传和航电模块由于国产化率高,零部件供应也有保障。中国可为客户提供较便宜的备件。综合估计,歼-10C每飞行小时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低于F-16(约2万美元/小时)和阵风(更高)。当然,这只是粗略推测。巴基斯坦方面消息称,歼-10CE的维护保障成本“在可接受范围,略高于JF-17”,而JF-17飞行小时成本约7000美元。据此推算歼-10CE也在1.0~1.2万美元/小时之间。要知道,F-35五代机小时成本超过3.5万美元,所以对很多预算有限国家来说,歼-10C显得经济实惠。
全寿命成本还有一个重要组成是升级改造。中国为歼-10C设计了开放式架构,可以通过更换LRU模块、升级软件来不断改进性能。例如将来可升级更先进雷达、新航电、新武器。这种升级相对西方飞机费用更低(因为中国升级不必支付高额知识产权费用)。因此长期使用下来,歼-10C的生命周期成本相对友好。
巴基斯坦是歼-10C的首个海外用户,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采购国。巴基斯坦在2021年底正式宣布购买歼-10CE 25架,并在2022年3月接收了首批6架。截至2024年,已交付20架左右,剩余预计2025年交付完成。另外还有11架的增购选项。巴基斯坦将歼-10CE部署在No.15中队,昵称为“龙”,显然寓意中国的“猛龙”。
关于合同金额,官方未披露。有消息称25架歼-10CE合同总额约达16亿美元,包括武器弹药和培训支持。这折合每架约6400万美元。如果属实,说明歼-10C飞机本身+全套武器均摊成本约5000万/架,加上培训和初始备件等服务约1400万/架。考虑到巴中关系和优惠,实际单价可能比提供其他国的报价更低一些。
巴基斯坦引进歼-10C的原因是应对印度购买“阵风”战机带来的压力。他们原本主力是F-16A/B和JF-17,面对印度阵风+苏-30MKI组合稍显吃力。歼-10C到货后,立即弥补了BVR作战短板。据报道,巴军歼-10CE具备挂载PL-15E导弹(出口型),射程比印军“流星”还远。而且歼-10C电子战也表现突出,在某次对峙中成功干扰了印度阵风的雷达。
2025年一则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称,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击落了入侵的印度战机,包括3架阵风。如果属实,这将是歼-10C实战能力的重大背书。目前,除了巴基斯坦已实质采购外,其他国家还在观望或谈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