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由来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4 17:26:08| 浏览次数:
习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特别能战斗”精神作为开滦企业精神和煤炭行业精神,在中国煤炭、铁路、航运、电力、建材发展过程中抒写出壮丽篇章,在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是支撑几代产业工人坚定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的精神力量。
“特别能战斗”精神,源于1925年12月所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是对建党以来产业工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精辟阐释和概括。
开滦始建于1878年,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最为成功的民族工业实业之一,创造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等多个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第一和“之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源头”。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家主权受到侵害,百姓地位低下,工人阶级备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残酷的压迫也使矿工更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点燃起革命的火种。
1919年李大钊在《每周评论》撰文《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详细揭露了当时矿工的生活状况:“唐山煤厂的工人,约有八九千人。这样多数工人聚合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工人组织的团体。”“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鬼。有时候炭坑颓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也是常有的事情……在唐山这个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尚不用供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银,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了。”同年12月,他在《再论亚细亚主义》一文中,再次引用了唐山开滦煤厂做例证,在民众中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1921年11月,中国成立不久,下发了《中国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等》。中央在通告中提到了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唐山等12个地方,说明以唐山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的工人运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受到中央重视,并被确定为开展工运和建党的基地。
1922年6月,唐山第一名党员邓培介绍唐山矿工人李星昌、只奎元、邓汝明等6名矿工加入中国,开滦有了第一批员。开滦唐山矿党支部与唐山南厂(当时称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党支部共同组建唐山地方执行委员会。同年10月,在党组织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当时开滦所辖唐山矿、林西矿、马家沟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全部参加了罢工。罢工期间建立了罢工总指挥部和工人纠察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彭礼和、员王尽美、邓培等人指挥,近5万名煤矿、铁路工人参加了罢工斗争。
工人的斗争引起了外国资本家和中国反动当局的恐惧。反动军阀曹锟派出一个师的兵力前来。英国的枪队也参与了血腥活动。7名矿工受重伤,57人轻伤,7人被捕。但工人们不屈不挠,将罢工持续了20多天。
正是因为有了的领导,开滦五矿的工人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并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领导的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最著名的罢工之一,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赞誉:“开滦五大煤矿罢工,更是光芒万丈”“是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最重要的罢工之一”。
1925年12月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开滦等地罢工运动体现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精神作了精辟概括:“我们看四年以来的罢工运动,如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所表现的力量,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这是“特别能战斗”精神最早的出处,充分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顽强意志和伟大力量,并在以后的斗争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二、“特别能战斗”精神由对煤矿工人的评价发展成为几代产业工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意志品质
“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引领和支撑产业工人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和表现。
在早期工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特别能战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继1922年首次五矿同盟大罢工之后,开滦在的组织领导下,分别在1934年和1938年又组织了两次五矿同盟大罢工。1934年大罢工正处于革命低潮时期,此次罢工为振奋革命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是中国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变”;1938年的大罢工给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图谋以极大打击,罢工后有数千矿工参加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拿起武器直接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赵各庄矿工人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的故事广为传颂。他之后成长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2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1大队大队长,1940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节振国名列其中。
这一时期的罢工和工人运动,使得广大矿工进一步提高了觉悟,成为党领导下的有组织地反抗外来侵略的产业工人队伍,工人们看到了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长了与各种反动势力斗争的经验。
在解放战争后期,开滦又组织矿工开展保护矿山,迎接解放行动,保护机器设备,防止敌特破坏,为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能战斗”精神主要表现为顾全大局、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担当争先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开滦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不仅迅速组织复工复产,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抢修飞机机场,捐献飞机大炮,两次组织医疗小分队入朝救治志愿军战士。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开滦人肩负使命,敢为人先,陆续创造出新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数个第一:建设新中国第一座自行勘探设计施工的最大煤矿竖井、第一座水力化矿井、第一座全矿井正规循环作业矿井、制造出我国第一根金属摩擦支柱、开创中国煤矿“综合采煤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开滦人以博大的胸襟,支援全国各地建设,先后分十几批、近8000人,奔赴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各大煤炭基地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青春、心血和生命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建设的史册。
1973年,新华社记者到开滦采访,12月19日新华社正式发电稿《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大幅刊登。文章发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许多报纸进行了转载。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总结,是开滦面临严峻历史考验的真实写照。开滦为支撑处于困境中的国民经济,顾全大局,勇于担当,为保钢铁、保发电、保大城市作出了极为艰苦的努力。1968年和1973年,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表扬开滦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在那个特殊年代,煤炭是支撑国民经济最紧缺的物资。开滦以大庆为榜样,提出开滦是老矿,但不是“死”矿,生产没有到顶,潜力很大,老矿不是无为,而是大有可为。一场以“四五期间实现煤炭产量翻一番”的劳动竞赛在百里矿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涌现出一支以吴旭芝、侯占友为代表的“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形成了一个大干社会主义有功、争当先进光荣的浓厚氛围。生产一年一个新水平,年年都上大台阶。到1975年实现了原煤产量翻一番,洗精煤翻一番;老矿翻一番,新矿也翻一番。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末,原煤产量达到2563万吨,占当时全国统配煤矿产量的十分之一。五年间为国家多生产2000多万吨,为保钢铁、保发电、保大城市,为支撑处在困境中的国民经济作出极为艰苦的努力。
大庆油田和开滦煤矿以其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品格,激励着全国广大职工。1974年7月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开滦职工在“文革”中排除干扰、坚持生产的经验。他在讲话中指出,开滦是“工业学大庆”的典型,开滦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各条战线日,等接见参加全国煤炭会议代表时讲了话,进一步指出:开滦的经验是好的,要推广开滦的经验。全国工业企业掀起了“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热潮。
当时燃化工业部正在筹备召开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要树立十面红旗。燃化部领导认为:“特别能战斗”不仅是对开滦工人革命精神的概括,也是对整个矿工队伍革命精神的概括。
1975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有5000名全国煤矿采掘队长参加的大会上,时任燃化部部长徐今强作了《学大庆、赶开滦,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奋斗》的报告,作出了《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煤矿职工队伍的决定》。在那次会议上,根据十面红旗的经验,提出了“特别能战斗”队伍的七条标准,即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为革命挖煤的劳动态度、有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有从严从细的工作作风、有敢闯敢创讲求科学的态度、有多快好省的经济成果。从此,开滦“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全国叫响。
此后,开滦历经1976年唐山地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改革开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能战斗”精神再次以不同的表现支撑产业工人勇毅前行。197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等国家领导在听取煤炭部汇报时,对学习和推广开滦经验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大庆经验要学,开滦经验也要学。”再次在全国工业和交通战线掀起“学大庆,赶开滦”热潮。
1991年,正值国民经济陷入大起大落困难的关键时期。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批示给予开滦支持政策,实行放开搞活,并委托时任副总理的来开滦现场办公。解决开滦问题的思路,就是按照中央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精神,把开滦逐步放开,走向市场,通过几年努力把开滦救活。说:“开滦在煤炭战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开滦要是衰落下去,煤矿更不好搞,开滦如果搞活了,整个煤矿就有希望。在你这里创造一个搞活国有企业的经验。”从1992年至1996年,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开滦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模拟法人运转、效益承包和煤与非煤分离,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步,在全国创造了深化改革、扭亏为盈的典型经验,其首创“三加一”(煤炭生产、多种经营、后勤管理、一个综合机构)管理新模式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1997年11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落实十五大精神,开创国企新局面》为题,集中报道了由中宣部、国家经贸委联合推荐的开滦矿务局深化改革、扭亏为盈的典型经验,《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唱响国企志气歌》,“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2010年,开滦集团进入战略转型攻坚战关键期,恰逢开滦博物馆改展。集团领导亲自发动,集中广大员工共识。对特别能战斗精神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锐意进取的争先精神、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规范精细的求实精神、爱矿敬业的奉献精神、中西兼容的开放精神、主动转型的使命精神”,为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大力弘扬企业精神提供了正确导向。“特别能战斗”精神获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开滦集团被评为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摇篮组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主要表现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造”的精神风貌。
党的二十大以来,百年开滦以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为动力,奋力推进战略落地、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赋予了“特别能战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彰显了新时代开滦人的精神风貌。
面对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开滦集团党委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践行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为动力,聚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时代课题,擘画了绩优蓝筹、绿色低碳、活力迸发、文化繁荣、民生幸福“五个现代化开滦”改革发展新图景,构建起强政治、促引领,强经营、促效益,强管控、促安全,强创新、促动力,强正气、促和谐的“五强五促”党支部工作机制,自觉担当加快高质量发展、实施高质效改革、实现高效能治理、确保高水平安全、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现代化新国企的“五高一新”企业使命。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巩固提升煤炭产业、做精做强煤化工产业、做实做优现代服务业,培强壮大战新产业,打造“三柱一新”产业发展新格局。借势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内挖外扩,开疆拓土,建成开滦集团首座千万吨级矿井和开滦蒙西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在新疆区域同批次核准的井工煤矿中第一个取得采矿许可证,库车北山中部煤矿开工建设,创造了“开滦速度”。
制胜新材料发展新赛道。推进京唐港煤化工园区“三个三”(聚焦产业发展三大方向、打造三个国内领先、实现三个百亿规模目标)战略构想落实落地;突出发展战新产业、研发新产品,以高标准建设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强做精高端聚甲醛产业链、拓展延伸尼龙66产业链、重点突破高端聚酯材料产业链、研发开辟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形成煤基新材料“一基四链”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开滦特色战略发展“升级版”。过去用于发电炼钢的煤炭,已经成为精细化工的原料,开滦现在的一块煤炭已衍生出60多种化工产品,实现了由黑到白、由黑向绿的蝶变。有两项成果列入国务院国资委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成为开滦科技体制改革的“金名片”。
革故鼎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集团所属煤炭生产矿井均实现了从传统采煤向智慧采煤的转变,迈入全国及省级智能化矿井行列。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开展高技能人才孵化行动,建成5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国家级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注浆模拟实验室,邓晶、刘少辉等一批科技创新型劳动模范和技术大工匠脱颖而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仅2024年科技创新立项就达581项,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专项4项、省部级5项,获得科研成果发明专利13项,65项科研成果通过相关机构鉴定,1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百年开滦正在按照到2030年企业规模达千亿,全面建成“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现代能源化工强企新目标奋勇前进。